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據記載: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有《傷寒雜病論》。他的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已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了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所以,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驅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每逢陽歷12月21日至23日,家家包餃子,似乎只有吃了餃子,今年冬天一家人都不會凍耳朵。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了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民諺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冬日,吃一碗熱氣騰騰,有肉,有菜,有面的餃子,都會讓人覺得溫暖舒坦。
每年冬至,無論尋常百姓,官宦人家;無論窮與富,忙與閑,都要包餃子吃。毫不例外,我們單位餐廳在冬至這天也為員工煮了餃子,同時還準備了豐富多彩的節目與獎品。這不,還沒到12月,餐廳員工就已經開始忙著包餃子了,他們把芹菜大肉餡,蘿卜大肉餡的餃子包了滿滿兩大冰柜。到冬至這天辦公室所有員工都早早地去餐廳包韭菜雞蛋餡的餃子,大家圍在一起包餃子,是那么的祥和,那么的幸福。最為有趣的是,公司每年在冬至節這天包的餃子里,總不忘包上幾個特殊的禮物:桂圓餡,紅豆花生米,開口杏仁。。。。。。誰要是能有幸吃上,就能夠領到早已準備好的大獎。每次餃子還沒有出鍋,員工們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眼巴巴地望著端過來的餃子盆,期望自己在享受美味的同時能有幸吃出大獎。吸人眼球的鴛鴦火鍋,神秘的“餃子餡”,使今年冬至節吃餃子的氣氛空前高漲。
12月20日中午,一盆盆熱氣騰騰的餃子出鍋了,15個開口杏仁分別被包在15個餃子里,混在一盆盆餃子中,15個鴛鴦火鍋整整齊齊地放在鋪著紅色臺布的桌子上。員工們津津有味地吃著香噴噴的餃子,小心翼翼地咬著每一個餃子,生怕一不小心會把獎品吃進肚子。咦,那個小伙子喜滋滋地抱著鴛鴦火鍋回到了餐桌上。這位女士笑嘻嘻地端著滿滿一碗韭菜雞蛋餡的餃子坐在了我的對面,她夾起一個餃子,剛要放進嘴里,又縮了回來,仔細地端詳著:透過薄薄的餃子皮,可以看見里面黑紅的餃子餡“咦!這個餃子怎么和其他韭菜餡的餃子不一樣?給,送你一個大獎!”她毫不猶豫地把這個餃子放在了坐在她旁邊的同事碗里。這位同事高興地挾起這個餃子,放進嘴里,咬一口,啊,她停止了咀嚼,慢慢的吐出來:“開口杏仁!”我們幾乎是異口同聲。與此同時,我們都瞪大了眼睛望著坐在我對面的這位女士,“我不吃肉,還以為,唉!這個火鍋咱倆一人一半。”“謝謝你吉言!讓我運氣好!”“哎呀!我的牙齒。。。。。。”一顆深褐色的開口杏仁端端正正的捧在我的手心。細細咀嚼,杏仁皮淡淡的甜味,杏仁淡淡的苦味,大肉濃濃的香味,蔬菜的鮮味,面的麥香味,讓我口留余香,回味無窮。“看來咱們今天坐的地方是風水寶地,我要再吃一碗,也許能吃出一個火鍋來。”坐在我旁邊的同事大口地吃著餃子。后來她真的中獎了。再后來大家都爭著坐在我們坐過的位子上。
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餃子留下了手釋的指紋,是那樣的美;一顆開口杏仁包的餃子,讓我們嘗到了酸甜苦辣,喜怒哀樂。這難道就不是人生?



官方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