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經濟學”一詞,源自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10年7月16日,溫家寶在陜西調研期間考察了陜西果業。他拿起一只鮮艷的蘋果發表了“小蘋果透視大經濟”的觀點——“一個小蘋果,可以讀出中國的經濟學。”
的確,每個細胞都蘊含著豐富的生命信息,每個經濟細胞的變化更是經濟冷暖的直觀反映。溫家寶所說的“蘋果經濟學”,不僅包含著經典經濟學“以最小投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核心觀點,更是立足于為最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思想。
陜西約有800萬農民從業于蘋果,43個蘋果基地縣果農人均蘋果純收入達6000元以上,還有眾多依賴蘋果產業而生存壯大的貯藏、運輸、加工業。陜西蘋果的受益者如此眾多廣泛,充分印證了“蘋果經濟學”的原理。
當年溫家寶考察的華圣果業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先后在20多個蘋果生產縣建立了基地,帶動果農10萬多戶,正好與政府以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借此提高農民收入的思路相吻合。產業化經營,是我國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從20多年的探索實踐看,“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得以普遍推廣,在化解市場風險、帶動農民生產致富方面,有著比較成熟的經驗。
從陜西華圣果業的成功經驗看,蘋果里面的“經濟學”可以總結為“多贏”等式:產供銷一體化 技術創新 標準化 規模化內外兩條腿走路=豐厚收益=勞動者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產業升級=增長方式轉變。
當今世界經濟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企業要有多元化的銷售渠道,多元化的品種結構,適應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這樣才能“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10多年前,陜西果農因蘋果賣不出去而大面積砍樹。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紅富士蘋果由每公斤1.8元左右下跌到0.6元-0.7元。最后,成箱的蘋果擺在馬路邊,8分錢一斤都沒人要,“揮淚砍蘋果樹”的村子比比皆是。
“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問題,根源在于農戶和市場之間不銜接。隨著海升、農墾、華圣等一批果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相繼誕生,國內外市場很快打開了,且10多年來量價齊漲。目前,“公司+基地+農戶”產供銷一體化模式,在43個蘋果生產縣遍地開花。這一模式的最大優勢就在于最后一個銷售環節,把小果農與大市場進行對接,把小果園做成了大產業,使小蘋果叫響中國,叫響世界,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金蛋蛋”。
立足全球,陜西蘋果產業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居安思危,迎難而上,別無選擇!
在被稱為陜西蘋果第一次“果樹革命”的“大改形、強拉枝、巧施肥、無公害”的“4項關鍵技術”推廣,以及沃土工程、優果工程、提質增效工程完成之后,現在以推廣自根砧矮化栽培為主的第二次“果樹革命”正在全省掀起。這是陜西高瞻遠矚在果樹品種和生產方式等方面與世界果業接軌的重大抉擇,將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陜西蘋果的絕對優勢。
千陽縣南寨鄉海升公司蘋果基地負責人就為記者算了一筆賬:與傳統喬化蘋果相比,矮砧蘋果有“四省一優一高一早”特點,即:省水60%。省肥70%。省地80%:每畝栽樹180-300株,畝產5000-6000公斤,是傳統果園的3-4倍。省力90%:寬行密植有利于機械耕作,在歐洲一個勞動力可管理60畝果園,最多270畝,但我省傳統果園一個勞動力只能管5畝。品質優:矮砧寬行果園通風透光好,果子大小均勻、易著色、品質好。品質好自然商品率高。結果早:傳統蘋果樹栽后3年開始結果,6-8年進入豐產期,而矮砧蘋果栽后當年見花、次年掛果、3-4年可進入豐產期。
白水縣果農羅成崗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換成矮砧蘋果,每畝投入增加1200元,但產量卻能增加3到4倍,收入就可增加3倍。省果業局局長高武斌也算過一筆賬:陜西計劃矮砧蘋果園增加到300萬畝,喬化果園從現在900萬畝減到700萬畝,這一增一減,總產量就會由1000萬噸達到2000萬噸。不難看出,小蘋果里面蘊含著深奧的經濟學。
放眼全國,很少有哪個省能像陜西一樣,始終把發展以蘋果為龍頭的現代果業,作為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的重中之重長抓不懈,通過資源整合、政策傾斜、資金扶持,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果業的積極性。去年3月還出臺了全國首個果業地方法規——《陜西省果業條例》,對生態保護、產業安全、投入保障、人才培訓、機制創新等蘋果發展的各個環節作出了具體規定。小蘋果里不僅有“經濟學”,還匯集著黨心和民心。



官方公眾號